理论工作如何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力量-欧洲杯买球app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文化强国,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内化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理论工作必须深刻透彻、直抵灵魂,才能以理服人,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力量。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在悟透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脉”的基础上,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具有真理的力量和道义的力量,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逻辑和崇高价值中,我们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脉”,自觉和质疑、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进行坚决斗争。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这个一脉相承的“脉”就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始终的核心价值和科学逻辑,与时俱进的“进”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这些具体结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民族性、条件性等具体适用性,但是其中的基本价值和逻辑是一以贯之的。如果离开这个“脉”,无论打着创新发展的名义或者是其他之类的口号,都是背离或者歪曲了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带来的一系列新的时代课题,运用唯物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理论宣传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让人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为此,我们的理论工作者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说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弄明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讲透彻其所运用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从而真正深刻彰显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与真理力量。只有这样,我们的理论才能够让人真信、真服,才有穿透力和说服力,才能够掌握群众,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坚持用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在搞清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进”的基础上,不断守正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根本途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引领,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也是我们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和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僵化的、凝固不变的理论,而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这也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所在。因此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4页)。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6页)。列宁也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4页)。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代共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结论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用符合新的实际的结论取代旧的过时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与具体的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也就决定了它具有不断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用理论创新的成果引领实践创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时代问题是思想和社会进步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总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但它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必须为探索解决这些时代课题作出思想贡献。建党百年来,我们党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旗帜,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创新理论、检验理论、创新实践,始终坚持理论与时代同频共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进一步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取得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和民族形态。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就要在思想的真理性与问题的时代性的互动对话中进行,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强化问题意识,正确审视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牢牢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点、民族特色和世界意义,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坚持以人民的立场面向大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化”的基础上,深深根植人民传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根本价值追求的科学理论,也必然深深根植人民才能彰显真理的力量和道义的力量,从而永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坚持人民立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群众掌握理论的过程,也是理论武装群众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理论引领社会革命实现人民利益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不断自我革命不断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马克思指出:“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真正的人民的理论,都不可能是不关痛痒的高谈阔论,也不可能是高高飘在空中的遐想玄思,更不是不着边际的自说自话,而是必然要面向实际问题和时代课题的活的理论。正如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深刻指出的,“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扎根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关注时代,保持着理论的温度,热情地批判这个时代、反思这个时代,把理论的基本价值、严密逻辑与时代问题结合起来,唯有如此,理论将不仅从时代中产生,而且才能真正跟上时代,和时代携手并进,才能基于切实解释和解决时代问题而真正引领时代。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问题在哪里?不在办公室的书桌上,也不在言之无物的教条中,而在人民群众的火热的实际生活中间。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在我们党的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党要实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宗旨,把亿万人民群众动员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的认识从何而来?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确的认识只能是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革命和建设中的一切正确的决策和办法,只能来源于亿万从事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实践的人民群众。只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扎根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火热社会实践中,才能够切实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才能够用这样的人民理论和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共鸣和认同。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用大众的话语讲好群众的故事。只有使用合适的话语,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所讲的理论才能够被广泛理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理论内容中国化的过程,也是话语体系中国化的过程。在如何看待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围绕着中国道路而展开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权的争夺非常激烈,因此,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系统而合理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全面认识中国,坚定中国自信,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用彻底的理论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而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新时代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生动活泼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毋庸置疑是理论宣传工作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使命。
为此,广大理论宣传工作者不仅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著,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弄明白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脉”,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增强认识的坚定性;不仅要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个方面的内容,还要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和内在逻辑,增强认识的整体性;不仅要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还要结合案例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力量;不仅要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要求,还要结合思想和实际问题讲透实践要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