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阐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欧洲杯买球app
实现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必须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实现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本期观察版几篇文章,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编者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人民观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客观上要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我们党一直注重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以更大决心、下更大力气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是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全面增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步改善。
“两个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方向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我国要建设的现代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目标与方向,是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更要二者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先天性弊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增强文化自信、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指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正确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决定了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应看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因素,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应该是相互统一的,人的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互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这也是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道理所在。
回首过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准中国式现代化前进方向,驰而不息走好自己的路;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宏愿而不懈奋斗。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齐头并进。特别要看到,在国际,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在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不同思想文化、不同道德观念、不同价值取向的碰撞交锋更加频繁,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在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这些都要求我们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出发,继续深化对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行动自觉。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我们党始终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人民业已有了自己的中央政府。……它将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把科学文化和工业、农业并提,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愈加丰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高度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必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全体人民不仅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这要求我们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要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以更大决心、下更大力气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到本世纪中叶,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屹立在世界东方,这势必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其中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是重要内容,强调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这充分表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始终不变的追求,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柱。
在新发展阶段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要充分认识二者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原则,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力气,推动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提高思想认识,既要看到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也要看到更高水平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引,还要看到二者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也指明了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要求。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这尤其需要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
(执笔:欧阳雪梅)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观察者说)
沈壮海 刘 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在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没有坚实、先进的物质文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就会缺乏昂首于世的物质基础。我们深刻汲取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等显著提升。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在所难免,夯实国家物质基础的任务更为艰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物质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对物质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目标。同时应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排除各种干扰、保持战略定力,筑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厚植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物力底气。
中国式现代化也体现在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深沉厚重的力量。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不断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我们必须高举精神旗帜、传承精神基因、强化精神纽带,锲而不舍抓实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谱写精神文明建设新的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更体现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回望走过的路,正确处理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的鲜明特征。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深刻阐明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内在关系,确立并重申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全面展开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面向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雄厚的物质支撑。与此同时,还要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继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进一步深化对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新形势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满怀信心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协调发展 相互促进
走“两个文明”都搞好的现代化之路(势所必然)
韩翌旸
实现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要搞好。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社会发展是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为前提和目标的。可见,社会主义现代化除了物质层面的进步,也包括精神领域的发展。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到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的高度,一刻也不放松地紧紧抓在手中。1949年9月,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毛泽东同志就充满信心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连续性发展,要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有一个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在上下求索中华民族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思索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推进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持续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时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不断书写新的辉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沃土,中国式现代化的连续性发展必须建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全面推进,要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在内的各方面建设共同推进的奋斗目标。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不仅要建设一个国力强盛的富强中国,也要建设一个文化繁荣的文明中国。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荣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我国文化资源大国和文明古国的地位还不相匹配,与我国的综合国力还不相适应。古往今来,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过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在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注重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现代化。在马克思看来,美好生活不仅包括物质上的体验,也包括精神上的丰盈。当今时代,随着人类生产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展,人们的美好生活追求不仅仅停留在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对精神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要实现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又要实现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把改善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与提高素质统一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