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习近平主席的深情牵挂-欧洲杯买球app
习近平主席乘专列抵达高铁香港西九龙站,时间定格于6月30日15时10分。
眼前,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交汇在一起,一片红色的海洋。让人们不由想起25年前香港回归那个万千人挥舞旗帜的不眠夜。
经过夹道欢迎的人群,习近平主席走到中外记者采访区,前一刻还沸腾的大厅瞬间安静。
“距我上次到香港来,已经过了5个春秋。这5年,我一直关注着香港,挂念着香港,我的心和中央政府的心始终同香港同胞在一起。”
在一起,携手并进;在一起,守望相助;在一起,砥砺前行。
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深入香港。
2017年,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飞抵香港。“香港发展一直牵动着我的心”,至今回响香江两岸。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再次亲临香港。是祝福,是支持,更是站在25周年新起点上谋划未来。
云山苍茫,江水浩荡。高楼林立、巨轮穿梭,处处涌动着活力希望,也昭示着“一国两制”在香江的生动实践和蓬勃生命力。
时间里的香港答案:
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
维多利亚港湾的香港会展中心,如一只振翅欲飞的海鸟。25年前午夜,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的难忘时刻就在这里发生,前所未有的“一国两制”伟大实践就从这里启航。
相比那时的波澜壮阔,此刻的温馨祥和蕴含着历史的走向。习近平主席在这里开始了当天下午的一系列密集会见。第五任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首先走进会见厅。
这是期盼已久的时刻,她微笑着说:“欢迎主席来香港。”
“能来确实很高兴。这5年极不平凡,历经风雨,特区政府经受了考验,香港经受了考验。由乱到治、由治及兴,这样一个开端很好。”习近平主席语重心长。
在这里,香港的历史方位标注了一笔浓墨重彩的“开端”。
时间,记载着香港的命运转折。旧中国,香港留下一个又一个标志屈辱的时间刻度。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命运飘摇。
1982年金秋,那句“如果中国在1997年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人民交待”,展现了中国面对香港问题、面对世界的新姿态。
“一国两制”——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2024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由此走进世界的视野。
前人用超凡的勇气探索和突破,后人以坚定的信念实践和发展。习近平主席一席话简洁而坚定:
“过去一个时期,香港经受一次次严峻考验,战胜一个个风险挑战,历经风雨后,香港浴火重生,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事实证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是确保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维护香港同胞福祉的好制度。”
10年前,2012年12月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时任行政长官梁振英时,习近平主席开宗明义:“大家都很关心中央领导集体实现新老交替后,中央对香港、澳门的方针政策会不会发生变化。”他重申了三个不会变,放在首位的就是,中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的方针不会变。
5年前,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一锤定音:“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两点,一是坚定不移,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今年7月1日上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
“今天,我要再次强调,‘一国两制’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了的,符合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门根本利益,得到14亿多祖国人民鼎力支持,得到香港、澳门居民一致拥护,也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同。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
这一重要宣示,在香港社会产生极大共鸣。评论纷至沓来:“为香港的前途问题,提供了明确答案。”“中央知香港,懂香港,爱香港。”
读懂香港所处的时代背景,更能真切感知香港社会面对这篇讲话的强烈反响。2019年,香港遭遇回归祖国以来最严峻的局面。风高浪急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以法治推动标本兼治,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
被誉为“安民之基、治港之本”的基本法进一步完善,香港国安法和新选举制度相继实施,香港告别动荡不安,重回正轨。
听听新任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庆祝大会致辞中的感言:“基本法保障了权利和自由。香港的法治水平在世界排名19位。高度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真正带动了一座城市。”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大会上的这篇讲话有的放矢,态度鲜明地厘清了一些认识:
“‘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一国’原则愈坚固,‘两制’优势愈彰显。”
“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维护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这是胸有成竹的自信气度。
“一国两制”的根和本,在“一国”。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习近平主席曾经深刻指出:“对香港来说,应该关心的不是‘一国两制’方针会不会变的问题,而是怎样全面准确把‘一国两制’方针贯彻落实好。”
落实“爱国者治港”,摆在了今天香港治理的重要位置。
“把香港特别行政区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者手中,这是保证香港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习近平主席语气铿锵。
“这个早上,我有了新的使命。”李家超在这一天发出他的第一条微博。
庆祝大会上,在习近平主席的监誓下,他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
庆祝大会之后,习近平主席会见李家超时,亲切地对他说,无论“一国两制”实践还是香港发展都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将全力支持你和新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我们对你和新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充满信心,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
…………
6月30日,习近平主席同林郑月娥、李家超道别时,时间已晚。殷殷嘱托,拳拳之心,尽显其中。
在港期间,习近平主席专门抽出时间,前往驻香港部队中环营区,叮嘱驻香港部队官兵代表:“香港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驻香港部队任务繁重、责任重大。”
云收雨住,一缕阳光洒向海面。东方之珠浪漫依然,活力之都更胜往昔,“一国两制”伟大实践阔步向前,这片土地上人们的脚步也更加坚定从容。
奋斗中的香港变迁:
5.6万平方公里大湾区的香港,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香港
位于新界沙田白石角吐露港沿岸的香港科技园,讲述着香港的拼搏奋斗。6月30日傍晚时分,习近平主席走进这里。
85岁的陈清泉院士,是位赫赫有名的电动车专家。站在习近平主席面前,他谈起科技创新的只争朝夕:“我是分秒必争啊!”
恰如习近平主席所说,“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勃勃生机令世界为之赞叹。”
见到2017年给他写信的这些院士们,习近平主席对当时收到来信的感受记忆犹新:“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科技报国的激情和创业的热情,看了以后很受感染。我就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关注、支持香港科技事业的发展。”
这件事,他放在了心上。
“之后也过问了几次。这次我来之前问了有关方面,他们说当时你们信里提到的一些问题,现在很多都得到了解决。内地和香港的合作一直在深化。”
科技创新,香港赢得未来的关键,也同国家正在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契合。
很多人在谈到2017年习近平主席香港之行时,常会引用他的那句粤语俗语“苏州过后无艇搭”,勉励香港抓住机遇。
习近平主席曾经这样比喻,“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对院士来信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此后,国家将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纳入“十四五”规划。他如此解释背后的考量:“这样香港才能更强、更高,这样的发展更有内涵。这次看了之后心里有底了。”
资金过河,机构过河,人才过河……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背后,一个地区成为关键——粤港澳大湾区。
2017年7月1日上午,《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习近平主席出席签署仪式。
这一历史时刻,随着时间磨砺更能显现出之于时代的深远意义。“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要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习近平主席对这片沃土寄予厚望。
这片土地没有辜负希望,“大湾区速度”成为“深圳速度”之后另一个催人奋进的词汇。港珠澳大桥开通,天堑变通途;填海兴建的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竣工,续写着香港航运的辉煌。习近平主席在广东考察时,时常提及港澳;到了港澳视察,广东又成为一个高频词。这方热土,正逐渐交汇成一个动能澎湃、万象更新的宝地。
世界级的大湾区雏形初见。2021年创造出令人惊叹的12.6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如何做好这篇大文章?
此行香港,对大湾区建设,习近平主席饱含期待:“在全国的几大区域建设中,这个地方是前景可观、不可限量、潜力无限的。因为这里的国际化程度高,辐射力、吸引力巨大,同时和珠三角珠联璧合连在了一起。”
港珠澳大桥,这座世界最长跨海大桥,烟波浩渺之上的壮观,靠的是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撑。当年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主席称之为“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2017年在香港,习近平主席动情讲述了“相信国家”的力量:
“祖国日益繁荣昌盛,不仅是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所在,也是香港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的机遇所在。国家好,香港会更好!”
此行沿途,“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的横幅随处可见,已然深入人心。
7月1日上午的庆祝大会,习近平主席说了这样一段话:“回归祖国后,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壮阔洪流中,敢为天下先,敢做弄潮儿,发挥连接祖国内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窗口作用,为祖国创造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的奇迹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几年前,习近平主席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对香港同胞的贡献如数家珍。
“国家改革开放之初,港澳同胞率先响应,踊跃北上投资兴业,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如内地第一家合资企业、第一条合资高速公路、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第一家五星级合资饭店等。”
时光回到2012年12月,首次离京考察,第一站深圳。在莲花山公园,有香港记者问,“习总书记,有没有话要对香港同胞讲?”他坚定有力地回答:“香港一定会繁荣昌盛的。”
风从海上来,潮涌大湾区。国家全面开放、国家发展大局、国家治理实践……无不涌动着大有可为的无限机遇。习近平主席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从全局高度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擘画蓝图:
“对香港、澳门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是最大的舞台,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是新的重大机遇。”
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最坚强的后盾,最温暖的祖国
7月1日上午的庆祝大会,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谈到了“切实排解民生忧难”的话题: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我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创业的机会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顾更好一些。”
2008年夏天,习近平同志在香港期间专门抽出时间深入社区。“我们都很关心香港居民的生活,所以到你家里来看看。”在市民余杜胜家,工资福利、小区治安、物价上涨……话题广泛而深入。也是在这次香港之行,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今后,只要是对香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有利的事情,中央政府都会继续积极予以支持。”
一路走来,香港市民的冷暖,牵动着北京的目光。在多次同香港特首会见时,习近平主席言谈间将民生改善情况作为工作成效的重要判断之一。2017年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他强调:“要以人为本、纾困解难,着力解决市民关注的经济民生方面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次香港之行,习近平主席对新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殷殷嘱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新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要务实有为、不负人民,把全社会特别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为施政的最大追求,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举措破难而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让每位市民都坚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这席话,李家超和他的团队记在了心里。庆祝大会结束后的会见中,李家超感谢习近平主席和中央政府的信任。“我深知责任重大,将全力以赴,带领特别行政区政府扎实工作,展现施政新气象,谱写发展新篇章,请习主席放心。”
香港当前遭遇的一大民生难题是新冠肺炎疫情。
今年年初,香港第五波疫情暴发。关键时刻,中央政府全力支援。林郑月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来得很急,我就打了一个报告,中央真的是马上安排了对接。”
“难还是难,但是我记得习主席说的,‘不要怕,坚定信心,难是可以解决的’。每年述职见面的时候,他都有同一句话,‘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问题,要记住,中央永远是特别行政区最坚强的后盾’。”
最坚强的后盾,最温暖的祖国。这一次,林郑月娥感念于习近平主席在疫情仍然波动的情况下亲临香港,“香港社会各界都感到十分喜悦和振奋”。
此次香港之行有一个细节,会见香港各界代表人士时,习近平主席从队伍的一头走到另一头,一一问候。有站在后排的人高声喊“主席”,习近平主席笑着挥手致意:“都是老朋友!”
“贡献国家,我们上天入地皆可为。”这是一批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心声。在香港科技园,听了张翔院士的求学工作经历,习近平主席笑着说,扎根到这里了。
叶玉如院士,主攻方向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现和治疗,以求破解老龄化社会的一大难题。她期待与内地更深入合作,更期待将研究成果早日运用于内地。
习近平主席同他们交流后颇为感慨:“天下英才聚集香港是指日可待的,这批人才将来还可以是种子,星火燎原,到广袤的土地上去播种。”
播种的,还有浓得化不开的家国情怀。
香港区旗上的紫荆花,五片花瓣中各有一颗星,正与国旗上的五星遥相呼应,寓意香港与祖国不可分割。
南望香港岛,西眺大屿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作为文化新地标拔地而起。5年前,正是在习近平主席的见证下,《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协议》签署。
那一次,两个香港小朋友演唱了粤剧经典《紫钗记》之《拾钗》选段,习近平主席亲切地问道:“内地剧种百花齐放,你们有机会去交流吗?”
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6月30日下午来到位于西九文化区的戏曲中心,勉励香港年轻一代深入了解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月1日中午,圆满结束香港之行,习近平主席来到高铁西九龙站。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悠扬的歌声,响彻久远。
歌声、掌声、欢呼声,飘扬的五星红旗,这一幕,习近平主席颇为动容。他微笑着走到一群唱歌的孩子面前:
“希望你们到祖国各地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