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买球app-2024欧洲杯买球平台 学习正当时 第一议题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欧洲杯买球app

时间:2020-07-06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陶文昭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发展民生是赢得民心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既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又讲“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两个“最大的政治”是相通的、统一的。在发展民生中赢得民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都是紧紧依靠人民不断创造伟业。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然而,民心何以向背?民心所向绝不是无缘无故的。人民群众最朴实、最讲实际,总是从现实利益中酝酿出感情,从直接感悟中升华出理性认知。“民以食为天”,这个“食”在古代就是“吃”饱肚子,在当今也可以指代“民生”。“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关乎我们的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关乎我们政党的合法性和公信力。人民群众最关心民生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民生又是矛盾最为集中的突出问题。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民生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还有相当数量的困难群众,还有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当前国内外复杂的情况下,民生问题切不可松懈,切不可掉以轻心。要进一步巩固和赢得民心,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突出的位置。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时刻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记在心里,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回首过去,我们党在实践中坚持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升。而今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这极大地赢得了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支持,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环顾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完善、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人民美好生活是民生之向

  民生工作在不同阶段着力点不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民生工作要紧紧围绕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去开展。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架起了民生领域改革的“四梁八柱”,突破了许多以前没有突破的关口,解决了许多以前没有解决的难题。

  民生工作是全面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大“民生”来说,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绿色、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就社会建设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表现为“七有”“三感”“六面”。所谓“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较之十八大提出的“五有”增加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更为全面。所谓“三感”,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越是在风云变幻、不可测因素增加的形势下,越是需要安全感。如果说获得感来自我国创造出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那么安全感来自于我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所谓“六面”,就是体现在全面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上。这包括: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四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当前必须突出做好“六稳”“六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切实做好民生工作。新冠疫情之下民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中央明确提出了“六稳”“六保”。“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2020年我们没有提出明确的经济增长指标,而是非同寻常地强调“六稳”“六保”,是民生为要的重要体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人民群众身边小事入手

  突出问题意识。民生建设与人民群众直接相关,解决了问题才有“感觉”,无论是获得感、幸福感还是安全感,离不开“感”字,看得见、摸得着就最有感觉。要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就要回应民生关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这些年我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二孩政策落地,促进了人口均衡发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了公共服务均等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了教育改革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破除了“以药养医”的“老大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补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从人民群众身边小事做起。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人民群众的小事,就是民生的大事。群众的一件件“小事”,都是构成国家的重要大事。人民群众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着力解决这些“小事”,才能真正贴近百姓的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必须做到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民生工作必须注重实效,以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实惠来作为检验的标准。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民生工作特别是给困难群众送温暖工作,必须立足于实用,要雪中送炭,不能雨后送伞。少搞锦上添花,更切忌搞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形象工程。

  量力而行,持之以恒。保障民生尽力而为,能办则办,能早办则早办。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在推动发展中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运用新思维新方式、提供新产品新服务、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为人民追寻现实幸福、满足多元需求拓宽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也不要脱离财力作难以兑现的承诺,政府主要是保基本,多做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要从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决不能开空头支票。民生工作,必须坚持稳定性、长期性、连续性原则。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