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四个关系 推动新基建行稳致远-欧洲杯买球app
作者: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杜国功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冲击还在持续,全球经济下行态势更加明显,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调整重塑加速,各国陆续推出恢复提振经济举措。我国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着重发力,这既是为推动经济稳中求进培育增长点、赋予新动能、增强新动力,也是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微成著、积厚成器、积蓄力量,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长远之策。在大力推进与实施过程中,应当统筹把握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以确保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统筹把握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相互关系
既要看到两者共同属性,也要看到两者不同特点,正确理解新基建的定位、功能与作用,这是推动新基建行稳致远的前提基础。
科学统筹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6.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6.3%,制造业投资下降14.8%,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0.3%,降幅分别比1-4月份收窄5.5、4.0、3.0个百分点。进一步熨平基础设施投资下降影响,促进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着眼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促长远,新基建成为增强经济发展动能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的重要抓手,其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是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同属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两者外延范围是一致的,都具有基础设施建设应有的基础性、先行性、外部性与公共性等基本属性,也都具有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难分割等运行特点。新基建推进过程中,首先需要遵循基础设施在可研、立项、建设、融资、运作、管理等方面的一般规律与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要结合新基建不同的类型、特性与内容,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符合实际的运作管理思路、体系与方法。
二是新基建与传统基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之间不是泾渭分明、彼此分割的,而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推动新基建快速发展以及新基建助推传统基建,两种方式和路径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新基建需要依靠传统基建提供的环境、物理或条件支撑,传统基建要能够按照新基建的标准、参数、型号、材质、温度、湿度、容量等方面要求搭梁建屋,新基建就是传统基建的“隐蔽工程”;另一方面,新科技革命新变革时代的传统基建,必须借助新基建的智慧赋能、改造升级、焕发生机,不断实现传统基建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新基建能够提升传统基建的层次水平。
三是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应在不同中协同发展。新基建与传统基建也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目标、功能与定位三个方面。新基建主要聚焦于战略性、新兴性、创新性、前沿性的目标定位,体现乘数效应、倍增效应、扩散效应、联动效应的基本功能,发挥引领带动、创新驱动、赋能赋智、提升质效的整体作用。在当前与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基建通过规模与总量,新基建通过品质与效率,发挥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促进与保障作用。进一步通过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的紧密协同、有效配合、互为补充,共同推动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水平、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统筹把握顶层设计与阶段任务的相互关系
既要前瞻做好谋篇布局,也要务实做好按图施工,科学管控新基建的目标、节奏与进度,这是推动新基建行稳致远的方向指引。
适应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与数字经济变革需要,新基建被提上日程并不断加以重点推进,这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新技术革命的深刻认识与准确把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信息技术的高起点,高速光纤的广覆盖,网络用户的大普及,使得我国新基建不断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与“加速器”作用。
一是新基建顶层设计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新时代、新变局、新挑战、新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好新基建的顶层设计,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发展之要。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要把新基建作为国家创新战略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体现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与专项规划和地方规划有机衔接。通过战略性、全局性和总体性的新基建顶层谋划,明确发展目标,聚焦发展重点,提升现代化水平,保障改善国计民生,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二是形成上下贯通紧密结合的新基建体系格局。各地方各地区要按照国家新基建的总体规划与要求,充分结合属地自身特色、发展水平、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禀赋、地区定位、功能选择等方面,理清发展方向与思路,明确发展重点与举措,合理布局新基建,有序推进新基建。既不能简单复制、照搬照抄、盲目上马,也不能一哄而上、无序建设、重复建设,更不能各自割裂、制造壁垒、互不贯通。要综合考虑技术路线、产业布局、领先水平、迭代速度、互联程度、易用通用等方面,形成一体化、统一化、互补化、特色化的新基建发展体系与格局。
三是制定规范清晰落地可行的新基建推进方案。顶层设计是开始,上下贯通是核心,落实落地是关键。新基建的“新”,不仅体现在技术新、模式新、思维新,而且还体现在要有与新基建相匹配、相适应、相符合的建设、管理、运营的技术、手段与方法。从此意义上来讲,单靠传统基建的一些固定办法与思路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看到新基建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新基建立项前的论证与研究,立项后的组织与建设,建设中的试验与铺开,建成后的应用与运行,运行中的安全、保密、灾备和应急,必须要有全管理流程、全运行环节、全生命周期的设计、考量与管控。要适时加强对新基建的目标、工期、进度、质量、成本、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测算与评判,既要能够及时预见、发现和管理新基建推进中的问题与难点,也要能够善于在去疑解难中获得推动新基建的支点与通道。
统筹把握需求推动与供给拉动的相互关系
既要紧紧立足满足需求,也要坚持供给引领带动,努力确保新基建的力度、成效与质量,这是推动新基建行稳致远的关键环节。
无论是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还是需求能够指引生产的供给,供给与需求的衔接与互动,以及供给与需求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的平衡与协调,既是要求更是挑战。新基建一端要紧紧连着供给、一端要紧紧连着需求,这也说明新基建只有深深地融合嵌入社会经济活动之中,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应有的价值、产生应有的效果。5g网络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这些领域是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最佳结合点,是构筑未来竞争优势的重点内容。
一是新基建需要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共同发力。党中央针对当前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把“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是直面和克服困难挑战的积极举措,既有需求侧也有供给侧的部署,在为渡过难关赢得时间、创造条件,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新基建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既具有推动经济的一般意义,更具有推动经济的示范意义,需要贯穿在新基建推进过程的始终。
二是基于需求推动新基建是客观需要。我国经济面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进一步增大,避免经济运行脱离合理区间,防止短期影响变成常态掣肘,填补外需出口下降缺口,新基建首先需要做好与终端需求的有效衔接。通过需求端率先复苏、逐步发力,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步入正轨。服务需求和满足需求无疑是新基建推进的根本,适应、符合、满足、引领、创造需求是新基建的价值所在。深入发现、洞察并满足消费者需要、社会治理需要、智慧城市需要、经济发展需要、市场主体需要等,加快以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网络”建设,以创新基础设施为主的“新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等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平台”建设,以智能化终端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终端”建设,切中要害抓住关键,解决痛点难点堵点,厚植新基建于需求土壤之中。
三是基于供给推动新基建是必然选择。推进新基建离不开供给端发力,供给端发力离不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也是加快新基建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加大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社会资金、各类人才、科学管理等高端要素投入力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步伐,为广泛多样的各类需求提供载体和支撑,以有效供给回应现实及潜在需求,以高质量新基建助推高质量发展。
统筹把握政府政策与市场力量的相互关系
既要积极发挥政府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构建促进新基建的环境、条件与保障,这是推动新基建行稳致远的有力支撑。
人类社会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是以对应时代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标志的,其发展也是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条件的。当前,人类社会第四次工业革命初见端倪,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正在成为全球产业布局与市场竞争的战略高地。我国与世界各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需要用好用足自身优势,引领新基建占领制高点,推动新基建取得新突破。
一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检验与考验。推进新基建涉及的领域、主体、环节、要素繁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要充分运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与空间的市场优势,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比较优势,5g、互联网应用等领域的先发优势,以及市场主体长期积累的竞争优势,统揽全局驾驭各方,把新基建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尝试、一次检验、一次考验、一次提升。理清政府和企业在新基建中的权利与责任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明确分工,减少损耗,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新基建。
二是注重精准施策释放增长潜能。新基建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大多还需要反复使用、人机磨合以及运行维护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政府要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积极助推企业参与新基建,主动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新基建。要加快放开新基建市场准入,为各类社会资本提供公平参与、平等竞争的机会,不人为制造进入壁垒,不设置不符合新基建项目实际需要的自有资金、经营业绩、资产状况与融资证明等条件。要提供有力解渴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政策支持,特别是研发成本费用的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的较低税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助推,产业政策的扶持引导,融资渠道的拓宽便捷,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的试点推广,政产学研用的协调联动,科学施策,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必将为新基建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是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激发动能。新基建方兴未艾各方关注,华为、腾讯、阿里等民营企业和众多国有企业全力参与到新基建中来,围绕基础设施和商业应用绵绵用力,并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中表现出应有的使命担当。新基建由于规模范围更大,涉及产业更广,所需投资更大,标准要求更高,已经突破了单一企业或单一主体的能力界限,更需要在体制机制、商业模式、投资融资、运营管理、社会应用、价值创造等方面形成适用管用的制度体系,使得各相关方、参与方形成新型合作共同体。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活企业创造力,激发企业家精神,打造适宜的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有力的保障,不断推动新基建枝繁叶茂。
推动新基建,助力现代化。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前行征程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统筹兼顾新基建与传统基建、顶层设计与阶段任务、需求推动与供给拉动、政府政策与市场力量等四个方面的关系,不断推动新时代新基建为者常成、行稳致远。